教研经纬
我校第八届学术节圆满落幕
本报讯
早在11月中旬,由教务处牵头举办的第十九届“红烛杯”(二轮)会教活动,就拉开了我校第八届学术节的帷幕。
本届学术节全程贯穿“生态教育与学生成长”这一主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亮点多多。有由政教处牵头举办的以“生态德育——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的教育论坛,有由教科处牵头举办的以“生态课堂,有效教学”为主题的教学论坛,有“红烛杯”会教和对外公开教学活动,有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开题论证和专家讲学等。
当天下午,彭钢为我校全体教师作专题讲座,又把本届学术节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彭钢以《一个教育叙事研究的案例及启示》为题,采用《从<小王子>引出的话题》、《儿童语言的“秘码”》、《蹲下去看孩子》、《理解和尊重的双向性》、《禁止扔粉笔头》等五个叙事单元,引发教师对“教育理解”、“教育尊重”和“做叙事研究” 的思考。在新课程背景下,把课例研究和叙事研究作为教师做研究的主要方式,这一新的观念在我校广大教师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校长办公室)
在第八届学术节教学论坛理科论文交流会上的点评
杨晓翔
今天下午,我以一个学习者的心态,认真地阅读了理科组11篇论文,刚才又认真聆听了11位老师的论文交流,我高兴地发现,新课程理念已经在我校逐步深入人心,生态教育的学习、生态课堂的研究已经在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中结出丰硕的成果,一大批年轻教师在老同志、师傅们的带领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参与课改的过程中迅速地成长起来。现在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由于全省分别从2004年和2005年起在初中和高中推行新课程改革,因此,我校前三届学术节分别确定了“走进新课程”、“与新课程同行”、“追寻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的主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近两年来,学校把视角重新回归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和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基本思想上来,特别重视生态教育的研究。学校两个“十一五”省级教育科研课题都是关于生态教育的,即《充满生命活力的学校教育生态环境的探索与研究》和《新课程理念下普通高中生态课堂构建研究》。本届学术节,学校就确定了“生态教育与学生成长”这一主题。大家从“生态课堂构建与生态化教学”的角度撰写出许多教论文,参与本届学术节论文的评比。这些论文,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着眼于自己思维的最深处,选题创新,角度独特。“一树梅花万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围绕“生态课堂”这个同样的话题,正是因为每位老师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才有了许多不同的感受或在相同感受下各人思维的不同深度,使得各人的选题各不相同,各具特色。譬如王婷老师、周汉斌老师都同时关注生态课堂中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朱世华老师、王琴老师都同时关注生态课堂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陈项行老师的《网络条件变革生物学的教与学》、朱翔老师的《合理运用多媒体,提升物理实验教学质量》,都围绕多媒体的使用问题,谈出了新意。蒋汉松老师的《情感课堂》、鲁龑老师的《关注学生“两情”教育,构建体育生态课堂》,都同时关注学生情感,题目有新意,让人眼前一亮。
第二,着眼于自己教学的最近处,案例生动,观念独特。我们知道,与教育理论家相比,中学教师的优势是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所以一定要结合自己的身边的教学实践来进行科学研究。在这一方面,参评论文较以往有了明显的突破。大多数论文取材于教学实践,采用课题研究、实验研究等各种有效的方法,探索、总结教育理论,产生了诸多新的观点,并服务于教学实践。尤其可喜的是,我校许多教师还养成了良好的教学研究的习惯。他们几年如一日,坚持写教学反思、教学随笔、听课笔记,积累了大量鲜活、典型的教学案例。这些案例既真实反映了当前的课改现状,成为教学研究的宝贵资料,又促使教师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譬如胡金波老师在《渗透生态观,践行新课标——关于生态音乐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探讨》中,为了阐述生态课堂呼唤教师与学生“同向而坐”这一理论观点,他列举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沟通的一个案例,通过转变自己的角色,让自己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提问,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了和谐的气氛。周汉斌老师在《信息条件下打造学生的生态学习方式》中,列举了在字母表示数中《正方形的涂色》教学过程中的一次尝试,让学生由过去实验的“听”、“看”转变为“做”,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得出结论,潜移默化地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性循环,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不断创新的精神。王琴老师在《问题载体式的生态课堂预设与生成策略》中,提出了“绿色的学习生态”,提出“通过预设服从于生成的意识”,丁周卫老师在《浅谈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中,提出了一看、二判、三选、四求的解题路径,都很有新意。
第三,着眼于自己教育的最终处,关爱学生,立意独特。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目标,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生态课堂要求关注每个学生的生命状态,让课堂成为学生知识的殿堂、精神的家园。我们不少老师产生了共鸣。鲁龑老师在论文中提出关注学生情感,使体育课堂更加人性化;关注学生情绪,让个体心态更有利于教学和适应社会。蒋汉松老师在论文中提出了物理教学中学生积极情感因素的培养的具体方法,王勇老师在论文中提出要让课堂充满尊重、充满期待、充满赏识、充满激励,无不透射出浓厚的“生本”思想。我们的教育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有生命力、急待发展的学生,我们的教学一定做到眼中有学生,心中有目标,手中有方法。
回归本真 共同发展
——在第八届学术节教学论坛文科论文交流会上的点评
谢谦云
教学论坛文科论文交流,是我校第八届学术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广大教师围绕本届学术节“生态教育与学生成长” 这一主题,撰写了许多很有质量的论文。上午我认真阅读了文科组的11篇论文,现在又聆听了11位老师的论文交流,深有感触。
多学科的生态化教育,终端都显示了师生的共同成长。胥照方老师的论文《生动 生活 生成》以鲜活的教学案例,展示了他对语文教学生态化三重境界的追求,有理论有实践,说服力很强;顾青萍老师通过对自己执教的一节公开课的剖析,认识到生态教学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拘泥于定式,一切依学生而变;仲卫东老师关于高中英语生态课堂模式的阐释,条理明晰,结构完整,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缪汉华老师的论文《浅谈地理教学“生态化”的实施》分析透彻,于细微处入手,指导性很强。冯友红老师的“教师新型角色”、黄晓颖老师的“材料式教学”、吴春南老师的“教师自我更新完善”、陆建祥老师的“激励”、高国庆老师的“提问优化”、王亚琴老师的“课堂回归”、艾雨华老师的“语言特色”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以说,生态理论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认识我们的教学环境、教学要素和教学过程。要做到生态化教学就要认真关注教学的各个环节,其中关键要解决教学氛围与教学策略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我认为:
一、提倡“四和”,追求教学情境生态化。
生态化的课堂需要温馨的物质环境和人际关系,尤其是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为此,课堂要凸显“四和”的要求。
1.师生活动要和谐。教师应当提前进教室,利用2~3分钟时间和学生进行互动。互动要体现多样化,突出趣味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所喜闻乐见。互动内容要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联系。课前互动,调节了学生情绪、酝酿了上课情感。
2.教学态度要和蔼。教师对学生要慈爱、一视同仁,不能将“不良情绪”带入课堂。对于暂时后进的学生,教师要降低自己的心理期待,从而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和学生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
3.行为举止要和善。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4.教学语言要和美。教师对学生表扬要真诚、激励要热情、评价要公正,即便是批评也应讲究方式方法。可提出如“与课堂忌语说再见”、“与幽默风趣手牵手”等口号,
总之,课堂教学要追求“四和”,这是我们营造生态化课堂教学情境的“风向标”和“导航灯”。
二、注重“三变”,追求教学策略生态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生态课堂的构建,需要选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可以这样说,合适的教学策略是生态课堂的“黏合剂”和“催化剂”。
1.课前预习,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生态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预习需要学生自己独立地阅读和思考,它是学生独立探索研究与发现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经过独立思考,才能搞清思路,抓住要点,解决难点。预习时有些地方没弄懂,听课时就会受好奇心的驱使格外留心,一旦理解了,思想上豁然开朗,久记不忘。上课时,也能跟上老师思维节奏,积极思考,听课效率就会提高。
2.课堂体验,变空洞为鲜活,彰显多样化学生个性。
由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能力发展水平等存在差异,对于教师设计的同一实践环节,学生可能经历了不同的体验过程。体验是一种个体的心理活动,只有当学生真正走进现实氛围中,让学生的内心具有强烈的驱动力,才能提高体验的实效性。
因此,教师应真正关注体验的主体,注重学生体验内驱力的激发。我们要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丰富学生的体验形式。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教学内容相似的生活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就能有效地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通过生活中的体验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3.课后练习,变单一为多样,满足多层次发展需求。
教学是一段交响曲,课前预习是前奏,课堂教学是主旋律,课后学习就是不可或缺失的前尾声。这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课上,学生的活动多数是听讲与思考(或讨论)。而在课后,学生可以对知识进行巩固运用,这样可以补充课堂学习的不足。我们应追求作业的层次性、多样性、发展性,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抓好这个环节,就能够最大可能地满足每个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求,延伸课堂的广度和深度,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自己的教学交响曲奏得更加和谐、完美。
刚才缪汉华老师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个比喻很贴切,教育就要像栽培植物那样,让植物自然生长,而不是像工业那样用模具去成批铸造机械零件。生态教学要正确把握好教师、学生、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促进教师和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
副校长谢谦云在德育论坛现场答辩会上的讲话(摘要)
今天,高、初中部代表队用他们的智慧和实践阐释了生态德育的内涵,整个答辩过程精彩,不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初中部代表队选择“懂得感恩——生态德育的第一步”作为切入口,用德育工作中许多鲜活的实例,教育学生将感恩的对象由父母扩展到老师、同学、校园、大自然……逐层推进,体现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高中部代表队针对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德育工作的实际,归纳出生态德育的可行做法——通过推行层次分明的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张扬学生积极良好的个性,以促进学生“健康健全”“自然自主”和 “持续持久”的发展。答辩中,有概括,有反思,有展望,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感,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强烈的思辨意识。
本届德育论坛,广大教师积极性高、参与率高。所撰写的论文有三个特点:
一是理念新颖。论文都能真正凸现德育首位的育人思想。重学业,更重视学生道德生命的自由成长,这也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学校教育的终端显示是学生(也是教师)成长,我们就是要看他们是不是一个合格的东中人,是不是获得了发展和成功。学校的教育就应该为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幸福奠定基础。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重视学业、重视分数无可厚非,但我们更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本色,让他们体会到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成功滋味。正如王校长所要求的:我们就是要创设环境让学生获得成功感,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张扬个性,追求个体生命价值。
二是措施得力。“思想决定境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论文里的实践过程体现出年级很好的管理措施,也展示出班级、年级德育工作中的亮点、特色,让我们感觉到他们在德育实践中不仅重德育内容,更重德育方法、手段、措施,重关怀,更重学生的需要。在学生个体成长与学校发展面前,学生的心灵及成长得到有效的关爱与呵护。只有我们的德育真正注重学生的内心需求,努力在学业需求与品德需要之间寻求平衡点,我们的德育才会更有说服力,才会更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只有我们的德育真正注重实际的内容时,它才会更有生命力,德育之树才会常青。三是效果明显。“勤奋求实,勤恳求真,勤勉求是”,德育过程是艰辛的,德育过程更是美丽的。教师从学生细微处入手,以活动为载体,演绎了精彩的教育过程,有效地引领学生成为健康的生命个体。当我们欣喜地看到我校高中部近三年每年向高校输送1千多名本科生,初中部升入四星级高中突破五百人的骄人成绩时,我们更感到我校广大教师和管理者的不平凡。
我们只有不断坚持“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的办学理念,植根于学生内心的需求,用心关注每一个行动的过程,(时时育人,事事育人,人人育人),我们的德育才会更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