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经纬
提高对“学困生”的关注自觉
“就知道他不行,初中好有什么用,数学160分只考了40多分。”
“看他平时还蛮认真的,就是考不好,笨!”
“这几个家伙整体不知道在做什么?试一考就现象!不是他这几个,班级均分就排到第二了。”
……
班主任的议论声、抱怨声、哀叹声不绝于耳。以往自己说这样的话,总觉得是理所当然!今天听同事们说,蓦地感觉有点怪怪的味道。
[事例回放2]家长们安静的坐在自己孩子的位置上,他们应邀到学校参加期中考试后的家长会,会议后,几个学生成绩好的家长面带微笑的跟我打听孩子在校的表现,言语中表露出对老师、对学校的感谢和肯定……
我回到办公室,看见门口站着两个人——考得最差学生的爸爸和妈妈,看得出他们来的比较匆忙,鞋子上还带着忙农活的泥土,脸庞上也留着仆仆风尘。我拿了凳子让他们坐下,爸爸很拘谨的说:“不坐,不坐,我们站着就行,就是想问问孩子的学习状况,看他还有没有救?”
妈妈说:“刚才人多,孩子考得不好,不好意思当面问,他小学、初中都是第一、第二,怎么到了高中就这么差了?”
妈妈的话触动了我,我们一直在计较所谓“学困生”对我们班级工作的影响,却一直没有走进他们以及他们父母的世界,多一点鼓励、多一些理性思考:是谁,扼杀了他们曾经的梦想?是谁,让一个优秀生变成了学困生?又是谁,让父母眼中的骄傲变为他们的自卑的理由?
作为
作为班主任,我们总是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认真学习、做事、不犯错误,对自己绝对服从,最关键是考试每个学生都能考的比其他班级好,于是,我们总会聚焦在哪些学习成绩不好,影响班级均分的学困生身上,我们给他们的也许更多的是埋怨、责备甚至是讥讽,却很少愿意倾听他们心中的想法,总认为成绩不好就是一无是处了。
其实,这一切,是我们错了。
二、思考:学困生群体的存在必然
1. 学困生的界定和研究:
“学困生”,顾名思义是学习困难学生的简称,学困生一般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学习有困难,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