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东台中学 >> 教研经纬>> 论文集锦>> 正文内容

提高对“学困生”的关注自觉

——基于高中阶段学困生的理性思考与策略初探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19日 点击数:
其次,学科量化不能量化学生的 情感认知 。教育需要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教师要春风化雨般教育,决不是凭量化分数就能解决问题。如果这样,学生量化管理不但不能起到其积极作用,反而成为其 报复 班级的最佳理由。由此可见,细腻温暖的的教育比冰冷的分数更能感动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情感水平的发展。

第三,学科量化不能量化学生的教育结果。教育的最终目标和结果是促进人的自由与发展,人的自由、发展是各种因素和素质的综合体现,仅仅用学科量化并不能真实反映人的发展,更不能促进人的自由,而且同样的学科量化分数,并不代表情感、道德、意志的发展是一致的。

最后,学科学生量化容易加重学生生理和心理负担,成为学生失去自我、放弃自我的诱因。近年来,学生自杀事件屡见不鲜,其中绝大多数的自杀学生均因学习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肯定,对未来失去希望,从而走上了不归之路。200938日,江苏常州两名中学生都选择了自杀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其中一个学生在博客上写道我想死是有一段历史的了,只不过之前受到诸多事的牵制一直未实施,临死前是什么感觉呢?终于要解脱了!我会这么说……我的梦想吗?开个不为赚钱的咖啡店啊啥的,不出风头,生活俭朴,但是许多声音说:不!你要好好读书!读大学!研究生!博士!最后出国!这样念下去完全没有意义,离我的梦越来越远……,其实,在目前的教育机制下,这样的抱怨还普遍存在。

4全面落实新课改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新课改条件下,教师和学生是一对互动的共同体、平等对话的共同体、人格平等的共同体,教师的责任不能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上面了,要求老师更多的关注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共进、情感体验等,这就要求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教师要由学习的指挥者、旁观者转化为参与者和合作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教师和学科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也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当然,新课改下,对于学生的学困问题,不仅需要老师的努力,也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家长与学校的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尤其重要,社会对于教育的关注和理解也是解决一切教育问题的催化剂。

但愿,所有的学生不再为自己学业再背上沉重的包袱;但愿,我们的老师多一些耐心和宽容对待学困生的自觉;但愿,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

 

 

获奖感言:

很荣幸我的这篇论文获得2012年度“师陶杯”一等奖。

“学困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它是每个老师从事教育实践必然面对的群体,也是教师必须关注的群体。他们的成长和成才,是每个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很多时候,我们更多的在乎“学困生”给我们带来的弊,而很少理性看待“学困生”和“学困生”现象,使得我们的教育脱离良知,更显功利和浅薄。如何摆脱低俗,彰显教育的力量,给“学困生” 更多的理解和宽容、更多的理性和帮扶,体现教师的智慧和良知?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教育是崇高的事业,教师的崇高在于无私的奉献,更在于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
共6页 您在第6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8724个字符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